书架
兰若蝉声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章 宴席从来逢场戏 密部自古多奇人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单,但是冯亮认为它足够充分。

  朱僧生若有所思的凝望向远处,也默然颔首。

  同是禅房,虽然没有冯亮住处那般宽敞考究,但却别具了一丝旖旎风情。

  莫愁刚刚为刘赢擦过身。

  不知是否来自她的错觉,她总觉得在她用温柔细致的手法擦拭一些经常需要清洁的敏感部位时,对方似乎已隐约有了一些反应。

  莫愁暗恼自己多心,强自镇定心神,却怎奈何镇压不住俏面飞红。

  她的声音也因此增了几分娇媚味道,

  她正按照暅之的吩咐,反复讲着当日那场美丽邂逅。

  这段故事瓠采亭和殷色可已经听过数遍,早已提不起偷听的兴趣,于是便很识趣地守在门外。

  “哎?快看,是大哥他们回来了。”

  采亭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惊得莫愁忙将握住刘赢的玉手抽回。

  可是大约是因为刘赢体内血液不畅,肢体僵硬,互握的姿势做得久了,竟也一时难以挣脱。

  呼啦啦数道人影一起涌进门来的时候,正瞧见莫愁站起身来,将与刘赢互握的右手带起,不得不伸出左手擒住对方右手,缓缓将自己的手抽出。

  那形状,便似俏娘子正欲与卧病在床的夫君小别离,

  满是欲语还休,欲别还留的依依。

  “大哥,你,你腰间的玉佩怎么不见了?”

  “啊?啊!哎呀,可能是刚才在回廊那里刮到栏杆,碰掉了。

  我得去找找,这可是御赐之物。”

  “哎,一起去啊,一起。”

  一群人七嘴八舌间哗啦啦又退了出去,将门掩上。

  过了好半晌,才有人轻轻的扣了扣门扉,

  “莫愁姑娘,我是暅之。

  不知道现在是否方便为三弟行针?”

  此时的莫愁也是莫名尴尬,

  脖子憋得通红,吐出的声音被风一吹就散去了,

  只能急急开了门,夺路便是要走。

  暅之急忙是一把拦住,

  “莫愁姑娘,我可是缺个人打下手。

  他们都去帮小龙王寻玉牌了,也只有姑娘帮我了。”

  这莫愁听见是与刘赢相关的事情,脑回路立刻变得极为简单,

  也没仔细琢磨其中蹊跷,便默默地低头回转,自去帮刘赢解衣,翻身,

  熟练地调整着体位,以便暅之施术。

  “三弟今日,可是好些了?”

  暅之一边施针,一边问着。

  “嗯,今日按照哥哥所授的法子推拿,感觉似乎已经有了,有了那个什么……”

  “类草木经络反馈?”

  “对,对!”

  “太好了!我们的经络,有一些受到刺激就会如草木般自生反馈,此谓觉。

  觉不经黄庭而自生。

  有一些则更加高级,会收集信息,传递至黄庭,由我们的意识产生回馈,此谓感。

  对感产生回馈,方才有知。

  觉的产生,也就意味着知的恢复不远了!

  还真是感谢莫愁姑娘这段时间的悉心照料。”

  》》》》》敲黑板时间《《《《《

  本章中冯亮点出传说中的“三忍”,这当然不是向现代东洋文化低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后文将提到在真实历史中意义非凡的“木叶八色”岂非更加夺人耳目?笔者的初衷当然绝不会媚外,只是想通过一些历史原型来告诉读者,东亚文化的缩影,究其根源,往往都投射在大陆之上。

  这里的“三忍”主要是为了引出“服不氏”而设定的概念,而“服不氏”又是用来引出关于“不准”读音辨伪而加入的。

  服不氏绝对是一个中华土生土长的姓氏,出于《周礼•夏官》。这个姓氏当时负责的工作倒是颇为繁杂,首要是帮助皇家豢养各种忍兽。祭祀的时候负责役兽;在有外邦贵客来访时,他们负责献皮;在大狩猎的时候,他们扛旗做标,等待猎者上缴获物。

  这个服不氏和日本忍家服部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后者的来源按当今的主流说法尚无定论,但在二十世纪之前服部氏都因《新撰姓氏录》的记载,以渡来人秦氏后人秦酒君为祖先,并立像于祖祠小宫神社。直到二十世纪以后,脱亚入欧风潮渐起,自雄山阁所刊《三国地志•永闲记》一句毫无依据的“服部氏非秦氏后裔”记载后,便风向大转,全民挖掘服部氏可能的诸类来源,均系捕风捉影,毫无实据。此处按下。

  在此节我们只想澄清一下“不”字在姓氏中的发音问题,顺便再次痛斥某些网络百科,有时充当了文化毒瘤的角色而不自知。正确的内容永远无法更新,错误的内容不容纠正,反而纵容错误信息在网络如瘟疫般扩散。

  《竹书纪年》的发掘者,为晋代盗墓贼——不准。网络疯传其读音为“fou-biao-”,无脑传播,至今无人辟谣,令人发指。“准”字读“标”的出处在哪里?穷经尽典都找不出来,但却无人敢于质疑,也无法如维基般由用户提出质疑,实在是憾事。

  其实“否一声”“标”两音,都是不字在姓氏中的读法。与准字无半毛钱关系,“准”这个字,读音一直很准,上古读准,中古读准,现在依然读准。而对于“不”字,《通志•氏族通》认为,不氏来源于嬴姓不(fou-)羹(krangˊ)氏,因此读(fou-)。而《正字通》认为不氏来自魏国姬姓不(biao-)雨氏,从古音,读彪。

  这两种说法那种正确呢?套用笔者的惯用结论,都对,而后者更接近“不准”中“不”字读音。

  说都对,绝对不是捣糨糊,这涉及到汉字读音的演变。《正字通》非常明确的说,不雨氏从古音,关于上古音的理论,虽然不完善,但也有一些共识。其中有一条最重要的,就是上古汉语没有轻唇音“f”,“非”的声母归擦音“pf”。上古的“不”字,发音为“pfi əu”近“飘”。不字的本意,《说文》曰:鸟飞上翔不下来也,凡云不然着,皆于此义假借。可见,不/飘同源。但是《说文》的注音,甫鸠切,从中古汉语音,也就是《通志》记载的(fou-)。而现在“布”这个读音是在南渡吴音中出现的转变,依《广韵》,从分勿切,(音)与甫同。

  简言之,不字的读音变化为“飘”→“标”→“否”→“弗”→“布”

  不准为魏地人,从不雨氏。最正确的读法为飘准,飘雨氏。次为标准,标雨氏。上古汉语和当今汉语发音体系不同,均为拟合音,无法做到百分百的相同。不羹氏的读法为否康,均为中古音,与当代苏白发音极为接近(不羹出秦,前文以当代吴语拟长安旧音,盖是也)。而羹读“郎”的说法,出自《集韵》,是声母拟音误差,正确拟音为krang。

  此外,《正字通》用来拟“不”字发音的“彪”,其实是极为贴切的。“彪”这个字的发音在中古音前一直与“不”是相同的,既:“飘”→“标”→“否”。你没有看错,“彪”字曾经读“否”!《说文》注音甫州切,说明“彪”的中古音为(fou-)。也许是因为“彪”字多用于人名,随人名而传,因此发生了逆演化,最后又回到了上古发音,变成了“标”。

  在维基百科中,关于不准的读音明确注释为:不读“否”或“彪”。而某百科则误抄为不准读否彪,在微博里如病毒般流传,不查不考,憾甚!

  汉语语音演变里的学问,其实非常有意思,也能解开许多字,词原本的意义,深藏了许多历史,文化。而且研究起来根本没有门槛,用好几本工具书,至少是半个专家水平。笔者是不太崇尚权威的,学术专家在各自的领域经验丰富,但在交叉领域或者某一点的研究并不一定超然于所有人。一切结论,都要看过程,看方法。也许在后文,笔者也会自不量力的去尝试戳破某些毫无依据的主流观点,资君一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