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新顺1730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六章 恍然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岂不就如刘大人所言,另辟蹊径了?

  “回陛下。这几年国朝安康,百姓乐业,人口滋生。人口滋生而土地不加增,北地寒苦,难为粮仓。微臣听闻南海尚有大陆,地阔万里,水草肥美,四季分明。若可控于国朝之手,则又可生养千万民。微臣愿学扬帆航海之术,将来为国朝开拓海疆,以为后世。”

  “嗯。勉之!”

  皇帝夸了一句,心里略微感觉出有些不对劲。

  之前那个骄劳布图是有忠壮之心,志在北边,也属正常。

  可这个杜锋长在苦寒之地、山沟里面,居然会有“人口滋生而土地不加增”的见识,还说要开拓南洋……南洋,只怕你都没去过辽河吧?

  这就很难说没有受到刘钰的影响了。

  李淦倒不怕刘钰在军中有什么私恩之类,他只是个客将,折冲府也只有练兵巡边之权,打仗还是要中央出人指挥的,对于这些府兵朝廷还是放心的。

  只是刘钰和他们接触了不过一年,就能暗暗对这些人施加影响,着实有些手段。

  他在刘钰带去的那些人里是安插了人的,那人也回过密报,一开始说刘钰效仿古之将军,与士兵同甘苦,又花钱改善士卒衣暖,这些李淦觉得都很正常,甚至可以认为刘钰是个可用之人。

  再之后的密报,刘钰也没什么出格的事。就是每天晚上扯扯荤段子,有时候也会谈谈西学、讲讲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云云。

  现在听杜锋开口就是一番“人口滋生而土地不加增”的言论,李淦又觉得有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心想:古人云,君子如玉,润物无声,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

  带着这种想法,出乎旁边近侍的意料,李淦又多问了一些论及级别根本没资格得到勉励的授勋士卒。大多数都是跟随刘钰一路出征的。

  得到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神奇难解。

  除了刘钰的那个伴当志向“低微”,说从军是为了脱仆为人,娶个良人家的老婆,惹出了一阵莞尔抑或哄笑外,其余人的回答可真是叫李淦大开眼界。

  有说将来要出海,去找一处不像松花江这么苦、水草肥美可以垦耕的沃土的;有说要将来立功打入彼得堡的;有说要去寻找山海经中的异兽奇种的;还有说要去看看阿美利加的扶桑树的。

  很多词汇,连跟随李淦的老将们都没听过。

  只觉得这些人说的每个字都认得,可连在一起完全不明白是什么东西。

  一个个壮怀激烈是没错的,可这壮怀激烈倒像是汉武时候刚刚开拓西域般的壮怀,说的都是些万里之外的奇闻怪谈,一如那时的葡萄、苜蓿、石榴、胡萝卜。

  虽然多半都是场面话……

  可这种山沟子里的府兵能说出万里之外的壮怀,已然是叫人惊掉下巴。

  听着这一群之前可能连吉林都没去过、桃子都没吃过的乡野府兵,谈及十万里之外的山海,总有种说不出的魔幻。

  待全部问完,李淦笑着勉励了很多句,心里觉得自己怕是已经窥探到刘钰的一些想法,想通了很多事。

  刘钰之前的很多暗戳戳看似无意的说法,渐渐明晰了。

  当日金水桥问对,刘钰一句话都没提南洋,而是张口新军、闭口西学,听起来颇像是夸夸其谈。

  再看看刘钰这一年的表现,沿途所做的事,拿钱让将士苦战、以利诱人的做派。

  很显然,刘钰不是那种只知道谈大义的呆子。

  当时以为,刘钰所言的新军,是为了准噶尔、北疆战事。

  现在想想,恐怕这刘钰根本就没把北疆战事当回事。甚至在他眼里,准噶尔还根本没资格让他谈论。

  南洋……

  若是为了南洋,若是为了西洋人,这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凡学西学的,都知道前朝徐光启的那句话:北疆不过疥癣之疾,国朝大患在南洋。

  只是这话随着天主教在华的传播,被西法党利用曲解其意,成为拒绝荷兰、英国等新教国家贸易的理由,甚至因为宗教感情的因素,这些话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了。

  “南洋……南洋……怪不得。”

  心头一动,之前觉得完全看不透行事羚羊挂角的刘钰,现在也终于有迹可循了。

  李淦也暗暗松了口气,露出了微笑。

  他认为刘钰是有才能的,只不过总感觉刘钰的想法隐藏的太深,自己有些看不透。

  做皇帝的,不喜欢一个完全看不透的臣子。

  哪怕这个臣子真的有才能,若是看不透,使用起来就只能再三衡量。尤其是就现在看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