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兰若蝉声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二章 天堑通途九泽网 艳俗端淑两面尼(上)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祭祀的地点被安排在了黄河,汜水,鸿沟会合处。

  与现今的寓意不同,禹王挖掘鸿沟的目的本是沟通,而非隔阂。

  《史记•河渠书》引《夏书》曰: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闲。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灾济之闲。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中国的人工运河史,自禹王始。

  在上古间冰期江河流量暴涨的年代,禹王建立了贯通渤海九川,中原九泽(湖),(长)江,(黄)河,淮,济,汝,泗,的水运网络。

  使九州之行“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不复隔阂。

  在气候变化,江河流量重归正常后,这些人工开凿的水网由于枯水,大多壅塞。

  楚汉争霸时期,鸿沟已经变成了汜水畔一条干渠,只能作为华夏上古水利工程的化石记录,不复当年之用。

  此处也是西楚霸王与刘邦和议的所在,所谓楚河便是汜水,汉(旱)界便是鸿沟干渠。

  这次和议也将鸿沟的文化内涵做了彻底的转变,“不可逾越”的刻板印象逐渐代替了“通衢九泽”之初衷。

  魏王挑选此处郊祭,自然少不得借用前人典故。

  酹酒开祭后,元宏首先下令决河汜灌鸿沟,以示重新沟通天下,四海同一。

  鸿沟壅塞已久,就算有河水倒灌,也只能灌出一条狭长的池塘,

  长不过百丈,宽约么三四丈。

  沟渠底部久不淌水,乱石参差,有深有浅,

  深者不过丈,浅处不盈尺。

  早有巧工挑水浅处预留了木墩,

  待到潴潦已成,一支精兵用事先拼好的木栅,下渠搭台。

  不过半个时辰,便在水面上搭出一条三丈阔的平台,贯通两岸。

  魏王率仪仗踏木台走到对岸,又自对岸走回,象征楚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