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移民官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七十章 老站长叶长青的故事5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也不例外,学生粮食定量己减到27斤,每人还要再节约3斤支持灾区,每月只剩24斤,每天八两粮食。当时主要是副食品奇缺,而且价格飞涨,市民每人每月只有二两食用油,肉蛋都不供应,黑市猪肉涨到17元一斤,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补助费只能买一斤多猪肉,国家正式职工月工资一般只有三四十元,不过买两三斤猪肉,因此人们是普遍吃不起肉的。其它疏菜价格也高得惊人,比如一斤土豆两三元,一斤大白菜一两元,人们既买不起肉,也买不起菜,仅靠一点粮食维持生命,很多人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我们同学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年,正是成长发育的年龄段,仅靠那点粮食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及建工局也积极设法给师生增加点营养,无奈是高寒区的冬季,最冷达到零下五十度,大雪封地,一般积雪有半米深,有的地方深达一米多,解决食物实在不易。不知谁想起个办法,到河里凿冰捞蛤蜊,首批组识七、八个人,我是其中之一,由建工局干部带队,我们穿上皮衣、皮裤,头戴草原帽,一种尖顶防寒帽,脚穿毡靴,乘卡车到城北一条河上凿冰窟窿,再用捞子在河底捞,那一带蛤蜊还真不少,有时一个冰窟窿能捞起十来只,而且个头较大,大的有二十多厘米长。我们住在棉帐篷里,捞了三天,竟捞了一吨多,拉了大半卡车。回到学校师生们高兴地不得了,美美吃了好几顿。至今已过去五十多年了,但当时的情况我仍记忆犹新,我们在棉帐篷里生起火炉,边烤火边煮蛤蜊,吃起来特别香,我生来就不吃鱼虾,可那时觉得河里的蛤蜊美味可口,吃得肚皮涨鼓鼓地还想吃,似乎永远吃不饱。后来其它同学又去捞了几次,都有收获,只不过但越来越少。我也曾和几个同学利用星期天一起去市东边的农场捡白菜叶,用铁锹把二尺多深的积雪铲开,找秋收时掉下的干菜叶和菜根,捡回来拿到二哥家洗洗煮了吃,味道很好。那时只要能吃的东西吃起来都很香。相比之下我的条件还算好的,节假日经常到二哥家吃饭,他们家虽然也很困难,但总是想方设法贴补我,好吃的东西经常留着等我回家吃。”

听到老站长说到困难时期吃蛤蜊和剩菜,吕子龙笑起来了,他觉得老站长这个经历特别好,现在站里的一些民警大概是好日子过习惯了,经常吃饭时造成浪费,站里已经多次强调这个情况,大家就是改不了。看来哪天得让老站长来给大家上上课,让大家知道过去的日子是多么艰苦,闲杂仍然要忆苦思甜,艰苦奋斗。

老站长看到吕子龙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以为他觉得自己当时的情况好笑,于是笑着说:“吕队长,你没经历过那个年代,可能很难想象那种生活,现在电视中也很少有那种镜头,因为拍不出来的。现实比电视中的镜头更加残酷万倍。”

吕子龙听到老站长这么说,知道他有点误会了,赶紧说道:“老站长,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刚才在想,以后有机会能不能邀请您过来给大家专门上一堂艰苦奋斗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您是历史的亲身经历者,讲起来会比我们更加生动。现在我们的检查员们,太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了。”

老站长说道:“没问题的,只要有机会,我还想多回来走走,见见你们这年轻一代的检查员呢!”

丁洁说道:“子龙,我刚听得入迷,麻烦你不要打扰老站长讲故事好不好?”

老站长哈哈大笑,说道:“好好好,我继续给你们讲我的故事。刚才说到在艰苦的岁月里,我经常到我三哥家里蹭饭吃。那年寒假我去阿里河看三哥,阿里河是个不足万人的小镇,是鄂伦春自治旗政府所在地,地处大兴安岭腹地,也是刚刚开始采伐的原始森林。鄂伦春人历来以打猎为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有一首东北民歌描述了鄂伦春人的生活习俗: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地鄂伦春,一呀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