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我真是大昏君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百一十一章 大灾害时期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体的日子,老奴也说不好。”

  停顿了一下,管家又补充道:“是长江商会承运的,信誉很好。再者,他们也不敢敷衍相爷。”

  哼,袁可立轻轻拍了下桌案,说道:“说过两次了,不许再称相爷。”

  “是,是。”管家赶忙陪笑道:“老爷息怒。”

  袁可立摆了摆手,起身踱至窗前,望着外面的花圃,慨叹道:“大灾害果然被万岁料中,数省闹灾,万岁要维持国家稳定,着实不易啊!”

  管家用力点头,说道:“不是还有象老爷这样忧国忧民的,同舟共济,总是能渡过艰难时候的。”

  袁可立摇了摇头,说道:“领着朝廷俸禄,再不尽些微薄之力,良心难安。何况,又是为了乡梓。算不上谋福祉,只是让他们得一温饱罢了。”

  历史已经完全变了模样,但大自然却还依着原来的轨迹在发展,呈现着大灾害的威力。

  天启七年,陕西北部大旱;

  天启十年,陕西全省大旱;

  天启十一年,河南大旱;

  天启十二年,山西大旱;

  旱区自东向南推进,老的旱区在持续,新的旱区每一年都在出现。

  朝廷在全力赈灾,各地官府也继续运粮储粮。有湄公省,有江南,还有新占的缅地,以及从海外各地搜购的粮食,只要能运到灾区,就不致出现大的动乱。

  也就是说,粮食有,主要还是在运输上比较困难。海运到直沽,河运走长江,陆路则采取接力运输,民伕基本上不出省。

  除了朝廷,官绅地主商贾也被动员起来,加入到购粮储粮的行动中。皇帝发了话,可以让他们从中赚些利润,但要严格控制幅度。

  也就是说,你贩卖粮食可以赚钱,但哄抬物价,或是囤积居奇,那就是违法犯罪,严惩不贷。

  政府、民间共同行动,抗击天灾,已经成了共识。在皇帝的积威之下,谁敢触霉头,砍头、流放等着你。

  接连的旱灾,使得长江水运成为了运粮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