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我真是大昏君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四十一章 专业人才少啊,赵胖回家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为了更多地安置辽民,徐光启便上奏朝廷,请治理天津滨海地区。若得法,可得万亩良田。

  经过徐光启的提醒,朱由校也想起来了。那地方他前世去过呀,海河南岸那块儿嘛!

  银鱼,紫蟹,鲜死个人嘞!

  小站新农镇,小站稻,不是万亩,而是几十万亩好不好!

  投入是有点大,可能安置辽民,还能干出一个鱼米之乡。

  为了银鱼、紫蟹,为了小站稻,这钱得花,不能小气。

  太常少卿董应举奏请经理天津至山海关屯田事务,廷议通过,朱由校也盖章同意。

  虽然不太了解这个董应举,但朱由校也没有合适的人选。

  左光斗是懂水利,正在陕西忙活儿呢!徐光启是专家,可制造火枪大炮的工作更急迫。

  朝中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可懂专业技术的却少之又少。朱由校发现这个弊病,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而且,古代是没有什么正规的专业学习的。

  文官通常是一专多能,专的是四书五经、锦绣文章,什么水利、营造等等,都是业余时间的兴趣和爱好,被看作是旁门之技。

  徐光启、左光斗也是如此,都是先寒窗苦读,考中了进士,再学这学那。或是兴趣使然,或是遇到了实际问题要加以解决。

  在官员中,类似这种情况的有很多。比如在户部任职,会多接触学习理财方面的知识;在地方任职,农耕、水利等民生事务,则要多上心。

  当然,这是那些勤学实干的官员的选择。更多的官员则还把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捧在手中,把具体政务交给下面的胥吏。

  既然没法从现任官员中选拔专业精通的,朱由校就从民间找。管你是不是科举出身,不知道有技术官员这个群体嘛?

  比如说——铲屎官。咦,离岗了?!

  朱由校这才想起,丫头是请了假的,要去看个很快要出宫的好朋友。

  既是出宫,那就差不多没有相见之日了。怪不得那个丫头又钻床下,应该是取点银子,给朋友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