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我真是大昏君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七章 开武举,增殿试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应试。

  之后,在弘治、成化年间,武举经常中断,规模也不是很大,应者寥寥。

  到了正德年间,明武宗诏令武科考试结束,自己将在中府赐宴武举人,该宴称“会武宴”。

  嘉靖年间,“倭患”大炽,武举又被朝廷重视起来。抗倭英雄俞大猷便是武举出身,在在抗倭战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朱先、郭周、张景安、朱平、姚清等抗倭英雄,都是从武科场上走出来的杰出人才。

  到了万历后期,辽东女真兴起,在辽东战场上,同样涌现出了许多武举出身的英雄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在浑河血战中壮烈殉国的童仲揆。

  尽管武举已经制度化,并有正德抬高武举地位的“会武宴”,但在当时的明朝,却并不受人重视。

  原因很简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常见的问题——重文轻武。

  金榜题名,状元夸街,御宴簪花,这可都是文举所享受的荣耀。

  所以,“崇文抑武”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人们都以文举为正途,以考中进士为光宗耀祖,不屑于武学和参加武举科考。

  明人吴骞辑在《东江遗事》中写东江镇帅毛文龙在万历年间参加武举时,还提到:“明俗轻武人,乡有习武者,目为兵,不齿于所亲。”

  这就又提出了个问题,那就是明朝的军籍。

  明朝可没有什么“一家参军,全家光荣”,更没有什么“优待军属”,军籍和民籍有别,社会地位低人一等。

  所以,很多世家大族以子孙中武举为耻,认为这是自轻自贱、使祖宗蒙羞的做法。

  而叶轩增加殿试,把武举抬到跟文举同样的地位,自然是为了招揽人才。同时,走出扭转“重文轻武”之风的第一步。

  叶向高沉吟了一下,开口问道:“陛下,明年是会试,再开武举,是否显得紧促?”

  叶轩反驳道:“早拟旨,早颁布天下,明年春天会试,秋季再开武举,又有何紧促?嗯,就这么定了。”

  叶向高见皇帝心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