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1949开国大典实录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徐悲鸿对国歌的重要建议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国歌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来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世界上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歌。国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全体民众共同心声的表达和共同意志的体现。能起到统一人们思想、激发民族爱国情感、催人奋进的巨大作用。

然而,创作或确定能代表一个国家全体民众共同心声的国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在没有正式的国歌之前,往往把一首得到民众认可、合乎国情民意的歌曲当作国歌,如苏联在建国之初,就以著名的《国际歌》当作国歌。

在筹备新中国的过程中,我国对国歌的确定也经历了一番曲折的过程。

新政协筹备会有关国歌的征稿启事发出后,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侨的国歌歌词、歌谱694首,其中也有筹备会成员如郭沫若、马叙伦、欧阳予倩、冯至、柯仲平等知名人士的作品。

负责有关工作的第六小组在评审国歌时,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歌词、歌谱印发给大家,对有的歌谱还组织乐队进行演奏。遗憾的是征集来的歌词、歌谱都未能达到设计理想。面对这种情况,大家在讨论时认为,在短时间内创作出理想的国歌词谱是困难的。那么究竟怎么办呢?小组讨论的最终结果,倾向于在国歌未制定以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最早建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代作国歌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徐悲鸿。

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接到的马叙伦和沈雁冰关于国歌选评情况的报告称:“经本组慎重研讨,认为国歌征集之稿,足以应选者尚少。必须再行有计划地征集一次,将选取者制曲试演,向群众中广求反应后再行提请决定,非最近时期可以完成。”

然而,没有国歌的开国典礼,至少会使大典的气氛和人们的心情受到影响。

常委们着急了。毛泽东亲自在勤政殿召集常委成员、第六小组成员和有关专家顾问以及各界人士座谈国歌之事。座谈会一开始,人们都很沉默,并没有形成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对于究竟应该提什么建议,人们都在思考。国歌既要有大众性,又必须具有庄严性,如此雅俗共赏的歌曲创作实乃不易。而且,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尤其是要代表人民刚刚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这就更难。一支什么样的歌曲既能体现它的特点,又能反映亿万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心声呢?

当与会者们正在陷入思考的时候,一位身材高大、面容清瘦的中年男子站起来发言了。他说:“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怎么样?”他就是被聘到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专家徐悲鸿。没有人料到,是这位画家而非音乐家的中年汉子,对国歌的选定提出了最终广为众人认同的好建议。

在去中南海勤政殿参加座谈会之前,徐悲鸿对夫人廖静文说:“我准备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代作国歌。”

廖静文说:“那怎么可以呢?歌词里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好吧?”

徐悲鸿解释说:“为什么不好?法国的《马赛曲》便是一支很悲壮的歌曲。它的原名是《莱茵军进行曲》。1792年,法国马赛工人革命队伍高唱着这支歌曲挺进巴黎。后来,便正式确定为法国国歌。”

徐悲鸿在法国巴黎留学期间,对这首法国国歌印象很深。他为廖静文唱了一遍:

前进!前进!

祖国的儿郎,

那光荣的时刻已经来临!

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

我们祖国鲜血遍地,

我们祖国鲜血遍地。

你可知道那凶狠的兵士,

到处在残杀人民,

他们从你的怀抱里,

杀死你的妻子和儿女。

公民们,武装起来!

公民们,投入战斗!

前进!前进!

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

“你看,这歌词不也是很悲壮的吗?”徐悲鸿微笑着对妻子说:“人民在胜利中不忘记过去的斗争

(本章未完,请翻页)